行业资讯
Company News
耐得住寂寞方能hold住硬科技
由投中网、投中信息主办,投中资本协办的“第13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外滩W酒店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看多中国”,来自国内外上百家私募股权机构汇聚一堂,对当前行业热门话题展开讨论。
在主题为“资本无寒冬,‘硬碰硬’成主流”的论坛上,包括兼固资本董事长兼创始合伙人桂昭宇,正海资本合伙人花菓,金茂投资合伙人黄勇,接力基金合伙人刘春松,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兼联席CEO米磊,国际创投副总经理张曙东就如何迎接硬科技投资机遇、如何hold住硬科技、以及在经济下行下如何应变等话题分享了看法。本场论坛由投中网副总编蔡逸枫主持。
以下为“资本无寒冬,‘硬碰硬’成主流”圆桌对话精彩实录,投中网整理。
硬科技浪潮已来,如何应对?
蔡逸枫:各位嘉宾好,我是投中网的蔡逸枫,我们这一次的主题是聊一下硬科技。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大家知道,互联网是往下走了,硬科技这一块好像有一个复苏的态势,就像刚刚主持人说,我们迎来了创新效率大幅度提高的新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物联网等连接加智能的概念是硬创新的诠释。像衣食住行,居住空间消费领域,我们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系统性的机会,今天很高兴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领域的话题。
大家聊一下,怎么迎接硬科技浪潮的来临?谈一下自己所在机构对硬科技的布局。
桂昭宇:兼固资本是2017年成立的一家PE基金,现在管理的资金规模为30亿元人民币,主要的投资方向是科技先进制造,消费和医疗。创立兼固资本之前,我在凯雷亚洲并购基金担任董事总经理。我们投资企业中后期PE阶段的项目。
我谈到了三个不同的行业,其实背后都有一个科技的概念在支撑。第一个投资方向是科技和先进制造。兼固资本获得深圳政府引导基金的支持,注册在深圳,北京深圳双总部运营。深圳大家知道是有大量的科技企业、创新企业存在,我们在科技领域投了4个项目,涉及智能设备、汽车电子设备、5G小基站、通讯芯片等行业,并且将在工业互联网、云、车联网等行业继续投资。
回答一下主持人问的问题,下一步怎么看互联网向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转变的机会。现在互联网公司向物联网转型已经有一段时间,从2014年谷歌收购了Nest开始进入了智能家居,到亚马逊推出智能音箱,再到BAT收购如智能门锁等硬件的设备,介入汽车、芯片产业,成为趋势。这背后推动因素首先由于C端的渗透率已经很高,下一步增长转为协助B端提高效率推出好的商品和服务。
除市场因素外,也有技术进步的因素,过去2G、3G时代,实现了PC向移动互联网转换。4G时代产生了抖音和很多视频应用,5G推出后VR,AI,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等产品和服务都将蓬勃涌现,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对我们投资人来说,除了BAT向硬件转型带来的可能带来的退出机会以外,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我们更关注B端本身硬件投入产出的价值。
除了BAT以人为中心的思维外,和他们思路不同的B端企业、线下企业、传统和新兴制造企业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从万物互联角度出发的独具特色的独角兽企业,这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花菓:我来自正海资本。正海资本成立于2008年1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科技、高成长和创新型企业股权投资的专业创投机构。截止目前,正海资本管理十几支基金,已经有10个IPO,另外有20多家企业并购退出,还有10余家企业即将报会,其中有一些科创板已受理。
硬科技最近在媒体上出现频率较高,但由于我们历来重视高科技领域的布局,投资逻辑并没有大的改变。技术的领先性是企业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客户并不会单纯地为技术买单,而是为应用了创新技术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买单,该项创新技术是否会降本增效或提升客户体验是关键。技术的领先性会加深企业的护城河,但我们在关注技术本身的同时,也会关注该技术的商业价值,这是我们的投资逻辑。
黄勇:大家下午好,我是金茂投资的黄勇,我们深耕江苏区域,围绕清洁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大健康来投。我们投了100多家企业,现在上市挂牌60多家,另外我们秉承资本识人,创投工匠的价值观,深耕价值链的投资,让资本之光照亮新兴产业高地。
我们过去几年在江苏做,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在制造业投的很多。硬科技投资的周期比较长,但也让我们长远受益。我们七年前投了一个项目,以前太阳能一些主要的设备80%都是进口的,现在我们投的企业占有国内市场太阳能装备70%以上的市场份额,给这个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个是推动了整个太阳能成本降低和转换效率的提高。
下一块机会则在半导体、新兴显示、新能源装备,我们下一段的布局是围绕这个来做。
还有包括我们传统产业的升级,粗看一下机会是越来越少,但是我们看见了一些机会。我们围绕智能制造相关的耗材,包括高端刀具这一块的用量也是很大,我们以前在高端刀具的材料,涂层核心工艺这一块做了一些投资。还有就是,我们下一步要从2C到2B的产业物联网转型,我们认为可能到了信息社会以后,工业社会投资的逻辑有变化。在工业时代,他的产品有产品价格,毛利维持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在信息时代,硬件利润很薄,迭代非常快。硬件投资的难度比工业时代大,我们主要投资一些毛利比较高、有核心技术的硬件。
另外,我们做一些有信息功能的硬件。这些硬件要服务于我们国内的企业,把这个信息服务和硬件结合起来来做。我们投了一些公司,原来做装备,之后把装备装上工业通信终端,他们一两年把很多华东片区的企业装备连到线上,而且成本很低,这样就是服务于江苏几百万家的中小微企业,全国是几千万家,他们做了这些以后还给一些企业做工业征信、生产力征信的服务,去年一年就做了30亿,这个是服务于江苏的中小微转型,也给传统产业做赋能。 我刚刚讲的这些在几个区域都有一些机会。
刘春松:大家下午好,我是接力基金的刘春松,今天下午的论坛是讲硬科技,这个事情是蛮有意思,我们从十年前刚刚开始做基金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和聚焦这个领域。我们整个基金自己的定位和对外策略叫做聚焦科技,专注早期,接力未来。我们和几位老总不一样,我们基金偏早中期。我们到目前为止做了5期基金,投了100多个企业,基本上全部聚焦在技术类的,聚焦在材料、环保、医疗健康、智能制造这些领域。
刚刚主持人说我们怎么理解和布局未来?我觉得所谓硬科技,为什么是叫做硬?这个东西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代表壁垒高。为什么硬?别人做起来难,或者被国外垄断,或者是需要的配方、知识、工艺流程、算法等等都是壁垒很高。
对我们投资行业来说,这两年大家纷纷说我们是回归技术,回归科技。对我们投资所要布局和看的企业来说,光光硬科技不够,一方面是够硬,代表你的门槛高。另外我们看中另外一个翅膀,就是产业化的能力多强。不能说我很牛,我技术强,但是我不能做产业化,那么对产业来说这适合中科院做。
我们做十年了,我们有很多企业申报科创板,有很多做并购,也有很多做新三板,也有做别的布局,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规律和特征。对我们基金来说,我们会坚持我们的投资逻辑和布局,我们也会在这个里面着重的布局一些有技术壁垒的产品,像生物医药、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领域,这个是我们比较关注的方向。这几年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器械相关的产业,也会多做一些了解和布局。
米磊:我是中科创星的米磊,我们是中科院的一家基金,硬科技是我们提出来,为什么要提?我们觉得中国过去的投资是偏模式创新,真正的科技创新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在10年我们就看到了这个趋势和未来,我们当时就提出了硬科技。
同时我们也发起国内第一个专注硬科技的天使基金,到现在投资了260家硬科技公司。我们提出的硬科技包括光电、芯片、航空航天等等一系列的领域,和科创板几大战略领域基本上完全一致。我们做投资一定要有前瞻性和回归本质的看法,应该说过去三年中国的风口非常多,从O2O到比特币等等,这些都追的话风险很大。我们专注硬科技,不会盲目的追风口。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硬科技之上的应用层面,中国到了今天,我们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我们投资创业也是进入了深水区,赚快钱的机会没有了,未来是做真正的硬科技的创新。投资进入深水区以后,我们过去PE套利的机会没有了,只有真正的创造价值,实实在在为社会创造价值,才可以获得更好的回报。
我们现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硬科技的创新,我们致力于推动硬科技在中国的发展。我们看一下美国的发展,他们1946年成立世界第一家风投公司,这个是来自于MIT、为了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创办的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他们一开始就是投硬科技。95年以后,慢慢转向了模式创新和互联网,2000年以后,美国经济很快就下滑了。所以,我们看到全球经济疲软,这根本在于我们把资本配置到科技创新,配置在模式创新,就有经济的下滑。
中国经济下滑本质就是科技创新的红利在衰退,要推动中国乃至全球再度崛起,本质上就是要有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除了国家和科技层面的推动,也要资本市场的努力。所以这个就是国家推出科创板的本质逻辑,科创板的推出是国家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资本去实体经济,技术创新,而不是模式创新。
资本流向回报高的地方,国家在采取一切的方式方法提高投资硬科技的投资回报率,提高投资回报率以后,才可以真正扶持实体经济。这个是未来很大的趋势和方向,我们看清楚这个方向以后,就知道国家出台很多的政策和导向都会有利于硬科技的创新。在这个方向,我认为未来十年甚至二三十年都是硬科技的时代。
张曙东:我来自国际创投,我们成立于2011年,目前是上海实业集团旗下的一家投资公司。我们上实集团建立了几个版图,包括医药,基建,不动产,消费品。我们作为集团产融结合战略的支点,这么多年来坚持三个领域做布局,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
今天的主题是硬科技,前面各位投资人讲到大家在持续的布局,我觉得这个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但是从媒体和从大众了解这个事情来说,是从去年的中兴事件以后,科技日报做了报道,把中国被卡脖子的技术做了梳理,有30多项。我后来和科技日报的总编辑交流,他说这个是冰山一角。
这个事情除了形势所迫以外,硬科技为什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背后还有很多像技术进步,工艺进步,产业链完善的问题,这些推动了硬科技的投资价值越来越大。我们在AI硬件化,机器人,医疗器械领域布局。
前面说到硬件的事,我觉得硬件和硬科技虽然都是硬,还不太一样。熊彼德讲创新,他说创新里面有五个方面,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前面三个是属于我们讨论的硬创新的范畴,如果说一定要谈硬件的话,对C端对B端都有硬件,C端有智能门锁、音箱、汽车。B端更多,像传感器,网关等等。
我不知道大家投硬件是什么感觉,我们觉得是比较大的坑,投起来是比较难,周期比较长,失败的概率比较高。我特别赞同刚刚刘总讲的,一个硬件或者一个高科技的东西不仅仅是技术上面的东西,还有产业化的东西。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一个做硬件团队不仅要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还要有工程化和商务能力,这两点往往是这个领域做创业的死穴,我聊过很多技术很牛的人,谈到产品就有问题了。
硬科技的投资周期
蔡逸枫:谢谢各位嘉宾的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以后,我有一个问题。像刚才各位说的,像科研人员做技术研发一样,硬科技这一块投资要经过比较漫长的周期,要耐的住寂寞,可能一般要3到5年,甚至是更长。这种长线投资要资本有耐心,与之一起成长。回报也是会比较高,一旦长期项目突破技术拐点,会带来比较大的回报。
我想知道各位是如何权衡这几个方面?大家的看法总的来说比较一致,但是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刘总刚刚讲你们不只是看中创新,也看中产能,如果这一块并不是可以短期之内有效果的话,更适合中科院做。
米总这边,是不是更注重研发?对产能是不是会给多一些空间?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看法。大家可以各自聊一下你们对投资的周期是怎么看的。
桂昭宇:科技企业从研发到生产、客户认证,被市场接受,需要很长的周期,远不止3到5年。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不同的角色。像一些基础的研发,这个应该由中科院、政府、华为等大公司主导。那些能很快形成产品和服务技术,才是我们市场化基金的投资方向。刚刚有投VC的同仁也说到这一点。
对PE投资人而言,我们给自己的界定很清楚。从0到1,我们基本上不投。我们所投的企业应该是产品已经出来了,或已经证明被市场认可。什么是认可?比如说你有客户订单了,或者已经实现销售收入了,哪怕只有几百万,毕竟这个东西出来了,被市场接受,我们就可以开始看。
我们的价值是什么呢?兼固会陪着被投企业渡过生产、制造、认证、进入供应链体系、开拓市场、大规模生产、质量控制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除提供资金以外,会分享资源给被投企业,帮助他们建立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引进人才、开拓市场、加强供应链管理以及收购兼并上市融资等,这些是我们带给科技企业的一些价值。
花菓:谢谢主持人的问题。硬科技,尤其是颠覆性的技术,从萌芽到具备市场化潜力非常漫长,对相关企业的投资确实需要耐心。像黄总刚才提到的太阳能和OLED,光电转换技术是上世纪50年代贝尔实验室发明的,有机发光半导体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柯达发明的,都是到了本世纪才开始商业化。如何在硬科技漫长的成长周期中找准切入的时点,非常重要。
所以,在硬科技项目的投资决策中,除了常规的财务、法律、业务尽职调查外,是否可以考虑加强技术尽调?除了评估企业技术的领先性外,该项技术本身是否符合主流的技术路线?应用该项技术的上下游产业链是否成熟?成本是否具备竞争力等可能需要综合的研判。有些技术发展确实超前,但由于时机不对,相关生态并不成熟,也会有商业化的问题,难以落地,或者说落地成本较高。所以,可以考虑在技术尽调方面做一些方法论上的调整,力求在技术发展的拐点,即大规模得以商业化应用前期切入。
黄勇:说到硬科技投资这一块,刚刚讲了很关键的一个点。在我们投资的逻辑里面,我们首先要看机会,为什么一直专注新能源核心装备,包括与之相关的半导体核心装备,还有OLED?我看了一下今年的预测,我们在半导体装备的需求,今年全世界应该是630多亿美金,中国的需求今年是160多亿美金,中国今年比去年增长超过17%,中国今年首次超过韩国,就是对半导体装备的需求。
像OLED这一块,韩国对中国的核心装备实行了禁运,你要生产就要有核心装备,这一块我们发展这么多年,如果在关键的方面没有突破的话,有很大问题。我们怎么具有全球原创技术的团队,找到一些技术创新的人员?这个很重要。上海应该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中微半导体的尹总创业的时候是04年,04年到现在15年,里面大的投资者主要是上海市政府平台。像江苏省政府,还有一些市政府平台产业发展基金,要向上海学习。
我们基金一半的出资人是社会资本,我们投资的很多企业是11、12年投的,时间周期比较长。我们有很好的案例,我们七八年前投了3千万给一家公司,经历了七八年以后,现在已经变成了12个亿,这个对我们投资者的教育也是很有帮助。
刘春松:对硬科技企业的投资周期来说,我们是深有体会,我们做了十年,大家一直是默默在坚守和期待它的成长。
我说一个小的案例,我们投的一个企业出的产品是在苹果手机里面,它的的认证周期就是两年,真的是非常长,非常的煎熬。但是这个就构成了他的壁垒,别人想要进的话也要经过这么一个周期和磨炼。
刚刚主持人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就是耐住寂寞。我觉得这个寂寞有三个含义,对这些企业来说,大部分我们看到的硬科技企业,大部分是做B端的生意,他们很少有机会像互联网一样走到聚光灯下面,不会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是一小部分,这个是很寂寞的事情。
第二层,对我们机构来说,七八年时间挺长了,投资风格相对比较小众一点,或者说我们的合作伙伴偏少,他们能不能坚守?
第三层含义,因为周期很长,要守住这么长的时间。就我们投下来的经验来说,如果做科技的企业,从刚刚开始做到上市公司,基本上花十年,不然很难形成规模和规范性的东西。
对我们基金来说,怎么应对这些周期?我觉得我们机构要找到一些认可你的理念或者是认可这个行业发展本质的出资机构,像政府引导基金,还有认可你理念的民营资本。很多基金存续期三五年,投下去等三四年以后上市,再有锁定期,很难完成这个周期,要把这个时间放长。
我们每一支基金基本上就是7+2九年时间。我们投的这些企业不是资本密集型,不是靠一波波融资烧成一定规模通过资本市场退出,这些企业是受产业欢迎,是可以和上市公司做重组并购,我们有机会帮他们互换股份,整合资源,我们也可以退出,这个也可以解决周期的问题。总的来说要耐住寂寞。
米磊:大家对硬科技有一定误解,我们认为投互联网的回报高,投硬科技的回报低,这个观点是错觉。互联网的特点是一旦做得特别成功,如果整支基金在早期没有投中头部的平台公司,大部分是挂掉。只有投中头部的互联网公司,这个基金的回报才高,没有投中回报是很低。早期投中的概率也是很低,真正有经验的LP,看了大量的GP回报来看,实际上很多投模式创新的回报不是很高,投硬科技,投半导体,投中科院,这些基金回报率高。
为什么?投硬科技虽然说周期长一点,但是硬科技的特点是死亡率低。硬科技和互联网模式创新是反的,硬科技是赚慢钱,但是长钱,之后是指数型增长。模式创新是赚快钱,对手进来以后因为壁垒不高,大家都赚不了钱。最后事实来看,投硬科技是回报更好。美国的风投协会把美国数据进行了统计,在90年代的时候,美国投光纤通信的回报是高于所有的投资的,那个时候是做硬科技基础设施,2000年以后做互联网,因为基础设施好了上面跑应用。
光纤通信的红利过去以后,现在到了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时候,这个还是靠光电芯片等。5G、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好了以后,才可以跑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新的需求。未来十年是硬科技的回报更高,大家不要太看周期,如果你的基金是三四年,你确实没有办法投硬科技,就没有办法享受到硬科技创新带来的回报。
大家可以看一下,真正的芯片公司利润很高,台积电的利润至少是七八百亿人民币,比BAT都高,真正投芯片,做好很赚钱。
张曙东: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我们投了这一家公司,肯定是喜欢它,希望可以陪他更长久。这种基金管理人,投资机构是没有办法,取决于LP的意愿,还有出资人结构。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从追求更好的回报角度来说,在市场、技术的拐点前后介入,肯定你获得回报率是最高,而且周期比较短。怎么判断这个拐点是不是真的拐点?这个需要你对行业、产品有很深的理解和认知,不仅可以看懂,而且要投的进,这个是基金管理人的能力之一。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长期投资人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目前的阶段,市场参与者共同做一个事情,就是建立更加活跃的股权转让市场,第一轮可以在第三轮退,股权交易要比较活跃。
还有,S基金可以活跃起来,通过这种接力的方式,更多的支持硬科技的发展。
大环境变化下,硬科技如何应对?
蔡逸枫:除了时间这个纵向的维度,我们再来讨论横向的维度:环境。考虑到整个环境的影响来看产业,是不是有一些问题可以探讨?像最近几年整体大环境的变化,经济可能是下行的,汽车销量有所下滑,房价上涨,买房的门槛更高。这些对硬科技的产品,诸如汽车,半导体、智能家居、新型显示设备,以及一些硬科技的零部件这些产品,是不是会造成一些影响?我想知道投资方怎么考量环境变化,从而做出调整的?
桂昭宇:环境变化对每一个企业都有很大影响,比如互联网企业经过快速成长后,需要把流量变现,需要寻找应用场景。我们一家被投智能零售企业,近期获得蚂蚁金服12亿投资,主要是提供人脸识别支付应用场景,以及获取客户基于地理位置和消费行为的数据。这个是我们投资的项目与互联网企业布局进行很好结合,并且进一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
另外像汽车行业整体销量开始下滑,未来会更多转向共享的模式,而不是每家单独买车模式。我们看到这个行业已经发生的变化,例如主机厂进入网约车、共享车业务。这背后的技术推动在于,作为一个网约车公司,如何通过技术实现高效率的人车匹配,如何能够控制车的成本并通过技术提升降低司机成本占收入比重,如何推广使用更适合装载物联网设备的新能源车,以及在车辆上为互联网巨头和合作伙伴提供可供分享的应用场景,从而提升和改善网约车、共享车的服务体验。这轮由于硬件技术进步推动的模式创新已经开始,我们希望有机会能够参与到这些市场格局变化当中去,寻找投资机会。
还有一个环境变化的例子是智能家居行业。刚刚也有一位嘉宾说这些硬件都不成功。的确像WIFI路由器、智能电源插座作为家庭流量入口的设想最后不特别成功,这和智能家电复杂的通信协议有关系。随着技术进步和5G所带来的技术环境变化,设备从区域通讯变成互联网通讯,物物连接更加容易。未来的空调通过人脸识别可以看到人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从而设定不同的温度,提升客户体验。同样,智能冰箱可以在安卓系统上直接开发,与京东、淘宝、天猫、盒马直接连在一起,从卖硬件产品变成提供服务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通过硬科技变化带来的客户体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投资机会。
最后谈一下5G来临对兼固投资的影响。我们看好这个机会,但会循序渐进,从最先开始的的基站布局开始,特别是小基站,慢慢的向云、工业互联网,最后向AI和其他应用场景渗透。
花菓: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是投资机构的一个基本功。最理想的情况,是在好的行业,好的发展阶段,投中行业中好的企业。产业经济学认为,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技术成熟度层面也有著名的盖特纳曲线。产业发展趋势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客户需求、企业竞争行为、技术成熟度、供应链、产业生态,产业政策等多个因素,都会影响产业发展的趋势。
所以,具体产业和企业的选择是一个综合评判的结果,不仅仅只有技术这一单一维度。当然,技术的领先性占有显著的权重。对综合评估下来确定的赛道,我们会积极地投入。
黄勇:我们投了一些传统、比较偏销售这一块的企业。之前10年,我们说年化收益很高,上完市是50%-60%。我们也投汽车行业,17年开始汽车行业的增长没有了,我们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就没有那么高。
科创板出来以后,对我们很多投硬科技的来说,反而机会更多,像汽车行业,很多汽车公司的估值升几倍。做半导体装备的,可能是一两百倍,这个市场在科创板推出以后,投硬科技的估值体系未来三五年会有非常非常大的变化。
刘春松:我们对企业有一个建议,我们投的很多企业,接触比较多的相对早期的企业,我们希望他们往上游走,什么概念?我们觉得机器人很好,未来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天下,到底应用端在什么端爆发,要铺多大的教育市场的成本?不知道,现在有很多的机器人,厮杀很惨烈。往上游做关键零部件,很多机器人要用这个东西,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产业再发展起来。
像刚刚说的智能汽车,未来智能汽车变成什么样?我们无法去想,现在的汽车就是屏大一点,有一些互联网的功能,手机的功能,离真正的智能汽车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投一个企业,现在不知道未来的智能汽车是什么样。在现在的趋势下,我们造车新势力做的车,特征就是屏幕越来越大,原来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他们就做了适销的产品,发展不错。对这些企业来说,要顺应大的潮流,说做大的汽车、家居要投入很大,就往上游走,做做关键零部件,这个是很好的出路和可以取胜的契机。
米磊:今年以来,汽车和手机的销量是见顶下滑了,过去的增长到了瓶颈,人口红利吃完了。那么一定要走创新红利的道路。现在汽车、手机是最大的终端产业,要增长就要有创新,可以为客户带来什么新的价值,客户为创新和价值买单。现在新的创新点是什么?无论是汽车、手机还是什么,本质上演进的路程就是光芯机电。整个汽车产业过去发展比较快,过去汽车就是纯机械的东西,没有很多的电子产业,现在汽车电子占到汽车成本50%,再往后,可能是更大,甚至未来有光学的东西用在汽车和手机。往无人驾驶走是激光雷达、摄像头,很多东西要用光代替传统的机械和电子,手机是一样,苹果手机10,华为P30开始,把激光器加在手机上,也是要用光芯片代替电芯片。消费电子的时代即将过去,消费光子的时代即将到来。未来从IT产业到汽车、手机产业一定是从电到光转型的机遇,我们是专注在光这个领域。像光芯片,激光雷达,这些公司在未来的增长一定是非常非常好。
张曙东:我觉得科技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其实就是在赋能传统的产业,赋能到一定程度,把这个传统的产业革命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主持人提的从横向来看,一些大的行业变化,宏观产业的变化会影响我们做科技方面的投资,这个是必然。
第二点,具体到主持人提的房地产、汽车这些领域对我们关注的像汽车电子、智能家居领域影响的话,我觉得总的市场增量在下滑,这个是事实。我们也看到这个市场也有很大的量,智能化浪潮来的时候,这些存量市场里面也有巨大的升级改造的需求,也会带来对前端科技产品的需求。
对做终端产品而言,你做一个增量的市场和做存量市场的打法不一样,如果做增量市场,像做新车、新房市场,就是2B业务。做汽车后市场,装修市场,就是2C市场,打法完全不一样。前面有嘉宾提到,做上游的东西其实一样,最核心的元器件是一样,工艺是一样,渠道和商业模式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要相信科技浪潮,一定会到来,要坚定对科技的押注,谢谢大家。

其他新闻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535-623666
公司名称腾龙国际客服
 公司地址山东 烟台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腾龙国际客服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7 腾龙国际客服 版权所有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535-623666  公司地址山东 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