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贡献智慧,2025北京文化论坛聚焦“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9月23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在京举行,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文化界、科技界嘉宾,聚焦文艺发展新趋势、新现象,深入讨论“文化原创力”内涵以及“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的路径,为提高文化原创力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现场。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继开摄与会嘉宾从文化软实力、数字文明新秩序、科技发展下的文化新生态、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人文思想重构、文艺创作原动力、人机共生创作的前景等方面发表了演讲,其中既有对科技传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探索,也有对人工智能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入思考,还有对深化中外科技、文化领域交流合作的热切期待。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表示,对于当前文艺家和文艺界来说,如何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激发文化原创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这场论坛就是希望凝聚共识,发挥职能,团结引导艺术家积极投身科技+文化浪潮,创作更多体现文化原创力的优质作品。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演讲。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继开摄论坛回溯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花建谈及,科技从科学思维、技术工具、科创机制的三个层次促进了文化原创力。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蒂托·洛雷菲斯则进一步谈到,文化原创力在今天既非与旧传统决裂,也非将自己锁在不可触及的过去,文化原创力不在于精妙复杂,而在于触动人类灵魂的能力。“当代科技的意义正在于此:不是消弭传统,而是赋予其新视野;不是标准化,而是倍增可能性。”
论坛热议人机共生创作,带来前沿观点。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认为,在AI重塑一切的时代,只要你跟AI结合紧密之后,你就把宕机大脑跟硅机智能结合起来了。未来就是一个混合智能的时代,那里通过AI,你可以去提问、协作、创造,让问题成为你跟AI之间的活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我们所有的想法都表达出来,让AI完善,相信我们将迎来一次新的文艺大复兴、大跃进、大跃迁。”对此,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作出了呼应,“人工智能不是艺术的终结者,而是打开了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人类正在学会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重构AI艺术叙事新体系。”
剧作家何冀平演讲。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继开摄在人机共生创作的潮流中,艺术家肩负的使命同样是热议的话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世名认为,“艺术家的使命是让人们在日益智能化、自动化、虚拟化的社会中,保持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在混合现实、多重世界的状况下能够安顿身心,把今天的科技重新转化为一种人类智识和世界经验,让今天的艺术重新回归感觉之开发、世界之探寻。”剧作家何冀平进一步延伸话题,“原创力和学历、头衔、名声没有关系,原创力来自原动力,它深植于内心,每个人都不一样。”在她看来,创作、原创力的秘诀就是真实、真诚,故事要真实,作品要真诚。这两个“真”,即保持创作的原创力、原动力,才能创作出新的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作品。
意大利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斯特凡诺·凡塔科内演讲。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继开摄“在奔涌向前、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时代,科学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驱动文化创新的超强引擎,孕育文艺创造的丰沃土壤,深刻影响和重塑文艺创作的格局和境界。”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表示,期待通过在数智时代思考如何用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以文艺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并与世界更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对话,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连玉明则呼吁,要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他认为,北京正在形成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主导,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廊——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不仅正在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高地,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高地,也必将成为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
嘉宾声音:
剧作家何冀平:
AI成形快,但不一定新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继开摄创作永远是全新的,没有重复不可模仿。每一次都是寻找光的历程,不停止的求索,直到看见光。原创不易,首先是“新”。新和创,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对所见所闻的理解认知,越深入越好。AI成形快,但不一定新,它只是提醒但不能替代。不能图快,图快是放过自己,最终害的是作品,害的是自己。其次,视角来自作者独特的文化表达——作者的阅历、思考,不停止的求索。作家要有第二双眼睛。作品的成败,取决于作家本身的生命状态。
科幻作家王晋康:
新的人文思想必须顺应科技的最新进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继开摄现代人文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源于农业生产力发展,却建立在“人类自身神圣化”的基石上。人文思想因科技初萌而建立,又因科技爆炸而解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一个习惯于“踮着脚尖向前看”的科幻作家,我对新的人文思想提出三点设想。一是新的人文思想要抛弃以“人的神圣化”作为自身的基石,强化对群体利益的尊重,同时继续肯定个体的价值、尊严和独特性;二是新的人文思想必须顺应科技的最新进展;三是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涌现意识,形成新的文明并与人类互利共生,则新的人文思想应当普适于这两个文明。
学者花建:
数字化潮流更新人的文化身份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继开摄当前正处于数字化与智能化解除思维约束的“大场景时代”,数字化潮流更新了人的文化身份,极大地改变世界文化的地理格局,在数字创生、数字原生、数字孪生三个维度上开辟创造力新空间。中国努力研发核心技术,在全球文化价值链上持续攀登,在国际文化贸易中主张以发展为核心,以共享为目的,以创新为动力,持续发挥了中国正能量。